苦精bitter
- Wild and Drink Co.

- Sep 15
- 2 min read

調酒用的苦精(Bitter)是一種濃縮的藥草酒,主要由水、酒精、龍膽草及各種藥草(如橙皮、肉桂、金雞納樹皮等)製成。雖然名為「苦精」,但它不一定非常苦,且有著獨特風味,甚至有些苦精一點都不苦。苦精的起源是為了解決軍隊腸胃問題的藥酒,後來被應用於調酒,成為調酒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。
苦精在調酒中的作用主要是:
1.增添風味:只需加一兩滴,就能讓整杯酒充滿濃郁的味道。
2.改善酒的口感:當酒經搖盪或攪拌後被水稀釋,加入苦精的濃縮味道能讓酒味更濃厚且不稀薄。
3.提供多樣風味搭配:調酒師能利用不同口味的苦精創造更多變化,而不需增加液體量。
苦精bitter起到類似調味料的效果,是調酒中不可缺少的素材。著名的例子是「古典雞尾酒」(Old Fashioned),其配方就有威士忌、苦精、糖與橙皮,苦精是關鍵元素。
自製苦精一般是利用多種藥草、香料(可包括龍膽草、橙皮、肉桂、金雞納樹皮、草本植物等)浸泡於酒精中,再經過一定時間萃取,濾除藥草渣滓,得出具有複雜香氣與苦味的濃縮液。自製過程可依喜好和風味調整所用藥草的種類與比例,但製作需要一定釀造知識與時間。
調整酒精濃度以有效萃取香料與苦味成分,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幾點:
酒精濃度在30%-60%之間較適合萃取苦味與香料成分。酒精濃度太低,萃取效果不佳,提取的味道較淡;酒精濃度過高,會使部分香氣變得過於尖銳,苦味過重且不易平衡。
高濃度酒精能更有效萃取苦味植物中的苦味成分,如龍膽草或金雞納樹皮。
中等濃度的酒精(約40%-50%)則較適合萃取香料和果皮的香氣,使苦精味道有層次且更圓潤。
製作苦精時,可用烈酒(如伏特加、威士忌)作基底,然後根據想要的風味和苦度調整加水或增減烈酒,調整至理想濃度。一般建議先選擇約50%酒精濃度開始浸泡,試驗萃取效果,再視情況微調。除了酒精濃度,萃取時間、香料種類和比例也會影響最終風味平衡。
重要的是酒精濃度要夠高,酒精通常在40%以上,這樣才能有效萃取植物中的風味成分且有防腐效果。大部分市售苦精也都是由高濃度烈酒浸泡各種藥草香料後,再作過濾和調配而成。基底酒精的選擇會影響成品口味,所以可以依個人口味喜好進行嘗試和調整。



